据报道,日前,广东高州市一些小学的学生父母反映,为了迎接上级检查,学校花大力气改变教学设施。但因为资金有限,学校便号召父母捐款,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。父母觉得,这是一种变相的“强捐”。
在大家心目中,学校就该是一个简单而神圣的地方。教书育人,承载着社会厚重而神圣的期待。可是,在市场化的年代里,这片净土里也渐渐被一些世俗的气息所沾染。从天价采购到“空中操场”再到今日所谓“强捐”都在消解着社会对学校的崇拜和期待。
事情的起因来自于被“强捐”的学生父母的不满,据父母反映为了迎接上级检查,学校花大力气改变教学设施。但因为资金有限,学校便号召父母捐款,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。父母觉得,这是一种变相的“强捐”。这这件事情上,校方行为存在着两个明显的“不当”。
学校的建设要由父母来“埋单”?虽然校方一再不承认“强捐”事件,但笔者觉得,父母不会无缘无故对学校进行“诬陷”。限定最低捐款额度,捐款不够的学生就不可以整套的更换新的课桌椅。学校以孩子为“人质”,让“望子成龙”心切怀着孩子会被学校“报复”引诱的父母即便不甘也只能假装大方了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,国家有肯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,即便不可以够满足建设需要,也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得资金,又岂能向学生父母“伸手”?更何况是肆无忌惮的“强捐”呢?
“创强”能奠基于形式化的“指标”?所谓“创强”就是“创建教育强镇”,这是广东为提升全省教育进步水平,拓展的一项活动。从官方的策略中可以看出,校园的硬件设施和社会捐资助学状况,都是创建教育强镇的要紧考核指标。学生捐款能否让验收策略中的“捐资助学”指标更“好看”,大家不能而知,但大家却了解,硬件设施和社会资助状况不该是进步教育的着重点,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长情况才该是该“瞄准”的目的,广东目前的状况是否有点儿舍本逐末之嫌?而且为完成验收而支起的“花架子”是不是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“验收”?
其实,这不止是一件简单的“失当”行为,更是对教育公平的原则的悖逆。不管校方给出多么“合理”的讲解,相信都很难消除在父母心中留下的不好烙印。学校和父母,正如大夫和病人,虽然是一对对立的角色,却并非敌对的立场。而假如此类事件频现,难免为是双方的关系真的走向对立,那将是于家于国都十分不利的情况。
教育这片圣土,不容亵渎。大家期待这件事情能得到一个适当的处置,给父母一个适当的交待。